从前,在西班牙,有一头公牛名叫费迪南。其它的公牛都喜欢跑跑跳跳、互相抵角,只有费迪南不喜欢。他常常坐在牧场外那棵最爱的树下,静静地闻着花香。一天,五个陌生的男人来到牧场,挑选参加斗牛大赛的公牛,费迪南意外地被他们看中,带去了马德里。斗牛大赛开始了!观众们翘首以盼“凶猛之牛”费迪南的登场。可是他上场以后,却出人意料地坐下了,因为他看见了某种他熟悉而喜爱的东西……
出现在电影《盲点》里的绘本
1.一部电影
2010年的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盲点》(The Blind Side ),让许多人认识了迈克,这个从底层走上成功之路的橄榄球明星运动员,以及他的苦难而幸运的人生,电影正是由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迈克出生于黑人贫民窟,从小在贫穷、暴力和缺乏照顾的环境里长大,父亲不知所终,妈妈穷困潦倒、自顾不暇,迈克和他的手足从小分离,辗转于各个领养家庭。但是,迈克虽然长着超级无敌的大个子,又生活在污泥般的地方,他却是个真正的另类:他的眼神,纯真而忧郁;他的声音,细小甚至柔弱;他既不打架,也不偷盗。 他凭借着一种难以理解的平和,忍耐地生活着。
有一天,冻得瑟瑟发抖的他无家可归,被同学的妈妈、一个热心肠的好女人拣回了家。从此,迈克的生活变了,他有了妈妈、爸爸、弟弟、妹妹,他像是被解冻地活过来了,然后一路阳光明媚、一径向前成长。
有一幕特别美好的家庭画面:妈妈在床上给孩子们读书,大的、小的躺在妈妈身边,还有一个靠在门外的墙上,妈妈读的就是《爱花的牛》。
2.一个绘本
《爱花的牛》是一本红色的书,封面、封底都缀满了白色的小花,还有轻盈的蝴蝶,中间画着一头粗壮的牛。封面上,他正举着前蹄、夹住一枝小花,陶醉般地闻着;封底,他扭头站着,嘴里衔着一枝小花,那个表情、眼神,简直妩媚至极。这头牛,就是费迪南,一头生来就要去搏杀的西班牙斗牛,但他对他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
故事,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小费迪南的第一次出场,是绘本的第一页。画面是典型的西班牙乡村风貌,有陡峭的山、耸立的房子和起伏的坡地。近景,是散布在草地上的七头牛和一棵树。可是费迪南在哪里?
要非常仔细,才能看到树下有一个很小很小的身影,顶着两只还没有长成的犄角,静静地躺着,远远地离开那些成群结队的伙伴。
这就是费迪南。
“其他的公牛爱跑、爱跳、爱抵角,只有费迪南不喜欢。他喜欢静静地坐着,闻着花香。牧场外的那棵栎树下,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可以一整天都坐在树荫下,闻着花香。”
自然,费迪南有些让人担心。他为什么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呢?他为什么不做大家都喜欢做的事呢?他这样算是有心理问题吗?他长大了怎么融入社会呢?
这些问题,一半是费迪南妈妈的担心,一半是假设费迪南为一个人类的孩子、他的人类的妈妈可能发生的担心。费迪南的妈妈走去儿子的树下,建议他和大家一起玩耍,但费迪南摇摇头:“我更喜欢静静地坐着,闻闻花香。”“他的妈妈是个善解人意的妈妈(尽管她是牛妈妈),她看到费迪南不觉得孤单,就由着他自己呆着,自得其乐。”
费迪南慢慢长大了,变得越来越强壮,就像一只真正的西班牙斗牛,谁看了都觉得他力大无穷、凶猛无比。可他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喜欢独处、安静和花香。
后来,故事就长了,费迪南经历了一些事情,离开了乡村、最后又回来了。“直到现在,费迪南依然坐在他心爱的栎树下,静静地闻着花香。”费迪南选择了他的人生,故事最后的一句话是:“他过得很幸福。”
3.一类人
大个子迈克和公牛费迪南,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这使得他们在别人那里会得到一些相同的评价:比如说太安静、不合群、没有斗志、不够主动——总之一句话:内向。
很少有描述个性的心理学概念像内向、外向一样,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内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C.G.Jung)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一般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这是内向;另一种指向外部环境,那是外向。
根据荣格的研究,内向性格是富于想象的、内省的、安静的、退缩的,对人的兴趣较少,更喜欢独处;外向性格是开朗的、冲动的、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纯粹内向或外向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的中间型。
可以说,费迪南是典型的内向型,而迈克,则是较多偏于内向的中间型。作为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为什么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你要积极一点,主动一些才行。”——这些声音,有批评、有鼓励,既传递着要求和愿望,也传递着焦虑和压力。
需要先明白一些问题:内向外向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内向的孩子,可以通过教养行为,变得更外向一些吗?到底内向还是外向更好一些?
目前已有的大量研究证明,内外向的差异是由遗传的基因差异决定的。确切地说,他们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内向的人对刺激要更敏感些。所以,外向的人寻求更多更强的刺激,因为他们对此不够敏感;而内向的人则避免更多刺激,因为他们更容易对刺激产生反应。
因为这是天生的东西,所以,对内向的孩子做“改造”的工作,基本不会成功。而强烈的“改造”愿望和努力,很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孩子认为自己不好,自尊变低,缺乏自信,这阻碍了他做他要做的事、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那么,到底哪个更好?目前还没有研究可以证实这点。的确有更多外向的人报告自己幸福感的程度更高,但实际上,外向的人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情绪波动更大:既有高耸的幸福之峰,也?低陷的沮丧之谷。这种落差降低了外向人的幸福平均值。所以,一般说来,内外向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并没有太多差别。
另外,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也证明:内向的人也没有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在收集的大量数据里,证实了到心理诊所看病的人,内外向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4.另一种人生
但是,话虽这么说,社会上的许多人还是对内向的人抱有担忧、怀疑和批评;尤其是父母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活泼、主动、善于交往、敏于行动。
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
除了内向、向这一基本的人格类型,心理学还探讨人的内控和外控——控制的类型。简而言之,内控者,觉得控制的中心是内在的,觉得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外控者认为控制来自外在,会从自身以外寻找答案、支持与指导。内控者倾向于更加独立,不受暗示,信任自己;外控者在掌控、耐力上较差,比较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较不自信。
拿做父母的人来说,内控型的父母更倾向于要求自己的孩子发展出独立的身份认同,希望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需求、特点;而外控型的父母则会强调孩子需要根据外在的来源以界定自己的情感、判断和态度。
举?来说,内控型的父母可能会对内向的孩子说:“我希望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和发展自己的特点。”外控型的父母的典型语言则是:“你这个样子,真让我担心,将来谁会喜欢你?”
这么说吧,觉得内向是个问题的,通常是外控者;觉得内向是个特点的,基本上是内控者。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学到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一个以前被认定的问题,发现,它未必就一定是个问题。
内向的
1.一部电影
2010年的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盲点》(The Blind Side ),让许多人认识了迈克,这个从底层走上成功之路的橄榄球明星运动员,以及他的苦难而幸运的人生,电影正是由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迈克出生于黑人贫民窟,从小在贫穷、暴力和缺乏照顾的环境里长大,父亲不知所终,妈妈穷困潦倒、自顾不暇,迈克和他的手足从小分离,辗转于各个领养家庭。但是,迈克虽然长着超级无敌的大个子,又生活在污泥般的地方,他却是个真正的另类:他的眼神,纯真而忧郁;他的声音,细小甚至柔弱;他既不打架,也不偷盗。 他凭借着一种难以理解的平和,忍耐地生活着。
有一天,冻得瑟瑟发抖的他无家可归,被同学的妈妈、一个热心肠的好女人拣回了家。从此,迈克的生活变了,他有了妈妈、爸爸、弟弟、妹妹,他像是被解冻地活过来了,然后一路阳光明媚、一径向前成长。
有一幕特别美好的家庭画面:妈妈在床上给孩子们读书,大的、小的躺在妈妈身边,还有一个靠在门外的墙上,妈妈读的就是《爱花的牛》。
2.一个绘本
《爱花的牛》是一本红色的书,封面、封底都缀满了白色的小花,还有轻盈的蝴蝶,中间画着一头粗壮的牛。封面上,他正举着前蹄、夹住一枝小花,陶醉般地闻着;封底,他扭头站着,嘴里衔着一枝小花,那个表情、眼神,简直妩媚至极。这头牛,就是费迪南,一头生来就要去搏杀的西班牙斗牛,但他对他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
故事,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小费迪南的第一次出场,是绘本的第一页。画面是典型的西班牙乡村风貌,有陡峭的山、耸立的房子和起伏的坡地。近景,是散布在草地上的七头牛和一棵树。可是费迪南在哪里?
要非常仔细,才能看到树下有一个很小很小的身影,顶着两只还没有长成的犄角,静静地躺着,远远地离开那些成群结队的伙伴。
这就是费迪南。
“其他的公牛爱跑、爱跳、爱抵角,只有费迪南不喜欢。他喜欢静静地坐着,闻着花香。牧场外的那棵栎树下,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可以一整天都坐在树荫下,闻着花香。”
自然,费迪南有些让人担心。他为什么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呢?他为什么不做大家都喜欢做的事呢?他这样算是有心理问题吗?他长大了怎么融入社会呢?
这些问题,一半是费迪南妈妈的担心,一半是假设费迪南为一个人类的孩子、他的人类的妈妈可能发生的担心。费迪南的妈妈走去儿子的树下,建议他和大家一起玩耍,但费迪南摇摇头:“我更喜欢静静地坐着,闻闻花香。”“他的妈妈是个善解人意的妈妈(尽管她是牛妈妈),她看到费迪南不觉得孤单,就由着他自己呆着,自得其乐。”
费迪南慢慢长大了,变得越来越强壮,就像一只真正的西班牙斗牛,谁看了都觉得他力大无穷、凶猛无比。可他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喜欢独处、安静和花香。
后来,故事就长了,费迪南经历了一些事情,离开了乡村、最后又回来了。“直到现在,费迪南依然坐在他心爱的栎树下,静静地闻着花香。”费迪南选择了他的人生,故事最后的一句话是:“他过得很幸福。”
3.一类人
大个子迈克和公牛费迪南,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这使得他们在别人那里会得到一些相同的评价:比如说太安静、不合群、没有斗志、不够主动——总之一句话:内向。
很少有描述个性的心理学概念像内向、外向一样,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内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C.G.Jung)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一般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这是内向;另一种指向外部环境,那是外向。
根据荣格的研究,内向性格是富于想象的、内省的、安静的、退缩的,对人的兴趣较少,更喜欢独处;外向性格是开朗的、冲动的、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纯粹内向或外向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的中间型。
可以说,费迪南是典型的内向型,而迈克,则是较多偏于内向的中间型。作为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为什么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你要积极一点,主动一些才行。”——这些声音,有批评、有鼓励,既传递着要求和愿望,也传递着焦虑和压力。
需要先明白一些问题:内向外向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内向的孩子,可以通过教养行为,变得更外向一些吗?到底内向还是外向更好一些?
目前已有的大量研究证明,内外向的差异是由遗传的基因差异决定的。确切地说,他们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内向的人对刺激要更敏感些。所以,外向的人寻求更多更强的刺激,因为他们对此不够敏感;而内向的人则避免更多刺激,因为他们更容易对刺激产生反应。
因为这是天生的东西,所以,对内向的孩子做“改造”的工作,基本不会成功。而强烈的“改造”愿望和努力,很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孩子认为自己不好,自尊变低,缺乏自信,这阻碍了他做他要做的事、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那么,到底哪个更好?目前还没有研究可以证实这点。的确有更多外向的人报告自己幸福感的程度更高,但实际上,外向的人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情绪波动更大:既有高耸的幸福之峰,也?低陷的沮丧之谷。这种落差降低了外向人的幸福平均值。所以,一般说来,内外向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并没有太多差别。
另外,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也证明:内向的人也没有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在收集的大量数据里,证实了到心理诊所看病的人,内外向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4.另一种人生
但是,话虽这么说,社会上的许多人还是对内向的人抱有担忧、怀疑和批评;尤其是父母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活泼、主动、善于交往、敏于行动。
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
除了内向、向这一基本的人格类型,心理学还探讨人的内控和外控——控制的类型。简而言之,内控者,觉得控制的中心是内在的,觉得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外控者认为控制来自外在,会从自身以外寻找答案、支持与指导。内控者倾向于更加独立,不受暗示,信任自己;外控者在掌控、耐力上较差,比较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较不自信。
拿做父母的人来说,内控型的父母更倾向于要求自己的孩子发展出独立的身份认同,希望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需求、特点;而外控型的父母则会强调孩子需要根据外在的来源以界定自己的情感、判断和态度。
举?来说,内控型的父母可能会对内向的孩子说:“我希望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和发展自己的特点。”外控型的父母的典型语言则是:“你这个样子,真让我担心,将来谁会喜欢你?”
这么说吧,觉得内向是个问题的,通常是外控者;觉得内向是个特点的,基本上是内控者。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学到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一个以前被认定的问题,发现,它未必就一定是个问题。
内向的